《岐黄天宝·大暑卷:》
    节气楔子
    “大暑,六月中。
    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
    此时,太阳到达黄经o°,烈日高悬,炙烤大地,雨水充沛,湿热交蒸,天地间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。
    热毒与湿浊相互胶结,如同一团黏稠的阴霾,弥漫于天地之间,侵入人体,壅塞三焦。
    上焦心肺受邪,可致高热神昏、胸闷咳喘;中焦脾胃被困,出现脘腹胀满、呕恶泄泻;下焦肝肾受累,引淋证涩痛、痈疽溃烂。
    正如《温病条辨》所言:“暑兼湿热,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,多手太阴证而宜清;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,多足太阴证而宜温;湿热平等者为暑湿,两难分解,在上焦以清泄肺卫为主,在中焦以辛开苦降为主,在下焦以淡渗分利为主,各宜随证治之。”
    大暑时节的病症,复杂多变,凶险异常,且看岐黄如何在这炽热的炎夏,以精湛医术和无畏勇气,破解重症治疗的奥秘,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。
    第一章热毒燎原·三焦壅塞的病机探微
    一、天地如蒸:热毒湿浊的自然隐喻
    大暑前三日,午后未时,烈日当空,毫无遮拦地倾泻着炽热的光芒。
    岐黄医馆前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,鞋底踩上去,仿佛要被融化。
    街边的柳树,叶子打着卷,无精打采地低垂着,在闷热的空气中一动不动。
    蝉儿在枝头声嘶力竭地鸣叫,声音中满是燥热与疲惫。
    医馆后院的水缸,水面上蒸腾着丝丝热气,缸中的荷叶边缘已经开始焦枯,原本粉嫩的荷花也被晒得失去了光彩。
    岐黄站在药圃中,望着眼前的景象,眉头紧锁,对身旁的阿远说道:“阿远,你看这天地间,暑热蒸腾,湿气弥漫,热毒与湿浊相互裹挟,就像一锅煮沸的浓汤,翻滚着、肆虐着。
    这世间万物,都在这湿热的笼罩下备受煎熬,人体又怎能幸免?”
    阿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指着墙角处一只被晒得奄奄一息的小狗,忧心忡忡地说:“师父,您瞧那小狗,吐着舌头,喘着粗气,怕是也中了这暑热的招儿了。
    这暑热之邪,如此厉害,我们该如何应对啊?”
    岐黄顺着阿远手指的方向望去,微微叹了口气,说道:“暑热之邪,其性炎热升散,最易耗气伤津,又多夹湿邪。
    人在这大暑时节,若不慎感受此邪,热毒与湿浊就会侵入人体,壅塞三焦。
    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,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。
    一旦三焦受阻,气血不畅,津液不布,各种病症便会接踵而至。”
    话音刚落,远处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呼喊声。
    只见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,背着一位面色苍白、昏迷不醒的老者,急匆匆地朝医馆跑来。
    老者的衣衫被汗水湿透,紧紧地贴在身上,散着一股浓重的汗酸味。
    小伙子满脸焦急,大声喊道:“大夫,快救救我爹!
    他在田间劳作时突然晕倒,怎么叫都叫不醒!”
    岐黄见状,立刻快步迎上前去,将老者安置在医馆的竹榻上,开始仔细诊断。
    二、医理玄机:三焦的生死博弈
    申时初刻,医馆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。
    岐黄神色凝重,一边为老者把脉,一边观察他的面色、舌苔和脉象。
    只见老者面色潮红,口唇干裂,舌苔黄腻,脉象洪数而滑。
    岐黄沉思片刻,对阿远说道:“此乃典型的大暑热毒壅塞三焦之证。
    上焦热盛,蒙蔽清窍,故神昏不醒;中焦湿热蕴结,脾胃运化失常,可见呕恶、脘腹胀满;下焦湿热下注,膀胱气化不利,小便短赤涩痛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