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让宋高宗深感不安,担心岳飞会成为下一个威胁皇权的武将。
    宋朝时期枢密院掌管国家军事大权,而枢密使多由文官担任,武将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。
    在这样的背景下,岳飞的岳家军的强大实力无疑让宋高宗如坐针毡。
    秦桧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,为了实现与金国议和的目的,不惜伙同他人进谗言诬陷岳飞。
    秦桧向宋高宗进言,称岳飞功高震主,手握重兵,有谋反之意。
    他还编造各种谎言,声称岳飞与金国勾结,企图颠覆南宋政权。
    虽然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的诬陷,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却给岳飞带来了极大的危机。
    在秦桧的煽动下,宋高宗对岳飞的猜忌愈加深。
    岳飞一心匡扶社稷,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无可置疑。
    然而,他的一些行为却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。
    岳飞积极主张迎回二圣,这一口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,但却让宋高宗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
    如果徽钦二帝被迎回,宋高宗的皇位将受到威胁。
    此外,岳飞还劝宋高宗立太子,这是极为敏感的问题。
    武将干预立储之事,往往会被视为有野心的表现。
    岳飞的这些行为,虽然出于对国家的忠诚。
    但却不懂政治权谋,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。
    岳飞具有士大夫品质,刚正不阿,在一些事情上得罪了宋高宗。
    岳飞性格直爽,不会圆滑处世,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同僚。
    他对宋高宗的决策有时也会提出不同意见,这让宋高宗感到不满。
    例如,在军事行动上,岳飞坚持自己的主张。
    认为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多次违抗宋高宗的调遣。
    这种有个性的行为,在宋朝那个对武将极为防范的时代,无疑是危险的。
    南宋与金国议和后,主要矛盾转移到了内部权力分配上。
    宋高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必须回收兵权。
    岳飞作为手握重兵的将领,自然成为了宋高宗的重点关注对象。
    在宋高宗看来,岳飞的岳家军只听从岳飞的命令,这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。
    为了实现兵权的回收,宋高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包括对岳飞进行打压诬陷等。
    最终,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,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。
    “马进落败后,李成增援不成也被岳飞所部击败,致使马进被斩,李成奔亡投靠了齐刘豫处。”
    “李、马进平定后,贼寇张用再兴叛乱,岳飞因与张用为同乡,故而写信劝服。”
    “岳飞与张俊联手平定了贼寇李成、张用等人的祸乱,岳飞也因功被朝廷任命为神武右军副统制,留守洪州。”
    “次年,又遇曹成率部十余万占领道州、贺州,岳飞奉命招安。”
    “岳飞请求趁盗贼力量弱小还未形成强大力量,将他们剿灭,得到宋高宗允准。”
    “在贺州境内,岳飞制造粮草用尽的假象,迷惑抓来的曹成间谍,又故意放间谍逃走,让他传信给曹成。”
    “曹成听后果真进击岳飞,岳飞率军大破曹成,使其逃亡连州。”
    “岳飞不忍杀掉曹成同伙,但又怕他们重新聚集,于是只派人诛杀他们的领,对部众则加以招抚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